01. ITIL從第一版到第四版,經歷了什么?
1980年,ITIL理念被首次提出;
1989年,第一版ITIL書籍(ITIL v1)問世,但在當時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;
2000年,ITIL修訂第二版(ITIL v2),流程建設為其重點內容;
2007年,ITIL修訂第三版(ITIL v3),開始強調IT服務管理的生命周期;
2011年,推出ITIL v3 2011版本,將服務管理從IT擴展到企業全部服務范疇;
2018-2019年,ITIL第四版(ITIL 4)發布,并在2020-2021年間補充完善,形成較為完整的ITIL框架體系;重點強調圍繞價值鏈和價值流,進行服務管理的實踐組合,強調敏捷、自動化、高速等特性。
02. ITIL各版本的建設重點有哪些變化?
ITIL v1: 對IT任務進行職能化的拆解,每個部門和每個崗位有專業的分工,存在基本的工作流程,部門之間的聯系較弱;
ITIL v2:基于原有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,把流程規范;
ITIL v3 2007:強調IT整體作為一個服務存在,圍繞服務目錄和SLA以及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開展相關工作;
ITIL v3 2011:與2007版本相差不多,只是把服務內容從IT服務擴展到了企業內服務,例如人力資源服務、財務服務等;
ITIL 4:建設重心開始轉向價值驅動,以價值鏈和價值流為中心,面向IT數字化轉型。

03. ITIL 4的核心框架及建設核心
ITIL 4 的核心框架和概念在ITIL v3 的基礎之上做了完善,現包含四大維度:組織和人員、信息和技術、價值流和流程、合作伙伴與供應商,并提出服務價值系統(SVS),如下圖:

價值鏈外部包含IT治理和實踐,最外側是七大指導原則和持續改進,ITIL 4著重在價值流上發力。ITIL 4同時對敏捷下了詳細定義:一種框架和技術集合的總稱,它們共同使團隊和個人能夠以協作、優先排序迭代和增量交付以及時間盒為代表的方式工作。
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,有建議企業應建設智能化敏捷運維體系,這個體系與ITIL 4的核心觀點是基本吻合的。在ITIL 4發布前ITIL里提及的ITSM,主要是一個扁平化管理工具。而ITIL 4里的ITSM,已經不再僅是管理工具,還是與各種數據緊密結合的日常運維和運營工具。這是為了保證運維人員能夠通過敏捷的ITSM快速處理問題和故障,還能夠通過ITSM所采集和統計的運維管理效能數據,度量整體運維的價值和效果。企業不僅需要一個強大的工具,還需要敏捷的運維管理來適應工具的迭代。
ITIL 4提倡運維以ITSM為核心,這與過去所提倡的以職能部門的工作和各種運維工具為核心不同,因為只有當看到全局數據的時候,我們才能夠實現數據驅動,才能夠真正邁向數字化。
嘉為藍鯨OpsPilot V3.7全新升級:重構分塊與問答對關聯,賦能精準檢索與可靠回答
2025-09-19
查看詳細
嘉為藍鯨應用發布中心V6.2重磅來襲:國產化、容器化、智能化,三驅賦能云原生發布
2025-09-19
查看詳細
嘉為藍鯨CPack制品管理平臺:容量管控——告別存儲爆滿,為存儲裝上「安全閥」
2025-09-19
查看詳細
數據安全管控漫畫:告別數據越權,精準控制數據權限
2025-09-19
查看詳細
嘉為藍鯨自動化運維中心V3.1:新增兩大場景、大模型賦能、場景全面優化,構建更安全更高效的自動化運維體系
2025-09-12
查看詳細
嘉為藍鯨IT服務管理中心V4.6重磅來襲:深度優化五大核心能力,重塑運維效率
2025-09-12
查看詳細
申請演示